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动态 盐城党史 盐城方志
当前位置: 首页 > 盐城党史 > 综合研究 > 资政论文
论沿海开发中的生态文化建设——对江苏实施沿海发展新战略的一点思考
来源: 时间: 2014-01-07 浏览次数: [ ]

                          徐城生 王海燕

 

〔内容提要〕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给江苏沿海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重大挑战。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先进文化。在沿海开发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而要培育和打响富有沿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须在强化生态意识、深入规划研究、创建生态城市、发掘历史遗产、发展生态旅游、建立长效机制诸方面有新举措、新作为,以此推动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态家园。

 

2009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位于江苏沿海开发中心城市的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市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认真研究规划内容,冷静审视现状后,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特别是在沿海大开发中,如何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开发和保护并重,将保护贯穿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重要论述是由中国长期的建设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因此,要在沿海开发中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的高度和谐,就必然要求我们弘扬生态文明,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由于江苏沿海城市盐城有着特殊的地域生态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因此,对其在沿海开发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这一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义的。本文就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盐城生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沿海开发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作出简要阐述和分析,对当前沿海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

 

1、生态文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人类文化究其实质,不外乎自然中心主义的原始文化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两种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86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科学”。生态世界观由此有了最初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急于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环境事件,如“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人类由此受到深刻警醒。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西方社会产生震荡,引发了人们关于环境与生存意识的强烈反思。面对现代文明世界里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危机,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生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来引领人类的意识与价值取向,倡导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保护理念和生态行为准则。“生态文化”呼之欲出。1970422日,美国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地球日” 生态运动,有力推动了人类生态意识的强化。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7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生态保护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终成21世纪的核心话题。一种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生态文化逐渐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为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而发掘的新视角、新思想,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境界,也是继工业文明带来的“黑色文化”之后兴起的新型文化。

2、生态文化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经历了由“被自然主宰”到“征服自然”,再到“被自然报复”的几番转折之后,长期蛰伏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的理性回归与觉醒。这种意识一旦觉醒,便很快融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引领人类从对物质财富的极端追求与角逐中解脱出来,在平等善待一切生命的进程中,建立有益于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它新崛起的,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生态文化涉及生态意识、生态教育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等诸多方面,其核心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现了人的价值根本的转变

3、生态文化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文化

处在世界发展浪潮中的中,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状况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它引起了中国领导及决策层的高度重视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奋斗目标。2003年春天,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其间,胡锦涛到广东考察,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他在非典工作总结大会上指出,必须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领导人在努力把握发展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在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难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概念第一次被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

因此可以说,是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催生了科学发展观,生态文化自然成了科学发展观的题中要义,也无疑成为21世纪的先进文化。其先进性必将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必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实践所证明。

4、生态文化是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往往局限于历史与人文范畴,其实,生态文化是与之既相包容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苏北盐城因其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而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由此衍生出的生态文化的内涵自然十分丰厚。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给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总面积达683万亩、保存最完好的沿海滩涂湿地,并在海洋动力下不断向大海延伸,形成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西部湖荡湿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绵延582千米的海岸线,占江苏省的56%。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盐城拥有的江苏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全省共三个,盐城占其二。1983年,中国第一个海涂型自然保护区——稀世珍禽丹顶鹤的第二故乡“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诞生于射阳县,它又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生物圈保护区” 1985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建立,后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重要生态功能区受保护的面积也占全省最多。总之,盐城的自然生态优势非常显著。我们在研究其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就不能对其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视而不见或将之湮没于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中。它理应从盐城的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推进沿海大发展的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

 

二、生态文化建设在沿海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以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建设,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养生态意识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规范和强化生态行为,最终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保障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物质层面上看,它强调以生态的科学技术、能源形式及生产生活方式来维护生态平衡;从精神层面上看,它强调社会共同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教育、哲学、伦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多元辐射。

江苏沿海地区位于中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海岸线长954公里。这里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人力和土地后备资源,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此其发展对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又将为沿海地区的大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为之带来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但该地区生态保护的任务也较之于其他地区更为艰巨,比如如何节约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必然有赖于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以指导我们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免遭人类盲目开发和过度发展带来的侵袭与破坏。生态文化建设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1、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沿海开发机遇与挑战带来的重大课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无论机遇或是挑战都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

(1)三大战略机遇交汇,经济洼地变身战略发展高地。

一是明确划入长三角的机遇。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三角的区域范围将由“16城市”扩容至江浙沪的全部区域,江苏沿海地区将长三角辐射带动区正式划入长三角地区二是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要加快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这为以上三市及受其辐射的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南方发达地区正在加速进行梯次转移,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逐步落户江苏沿海地区,将有力提升当地的建设水平但一切机遇将带来的发展,都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这是必须坚守的发展底线。

(2)四大发展矛盾交错,机遇背后潜伏危机与挑战。

一是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环境认识问题。如环境容量被主观无限放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高能耗项目仍占主体和较大比重的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等。对于如何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把好招商引资项目环保准入关,保护周边农用耕地,对传统工业实行环保升级改造,缩减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化工业和高污染企业,提高生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规划永久性绿色空间等问题,仍多停留在等待观望状态。二是和谐宜居的海滨生态城市建设中亟待完善的生态体制问题。包括如何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转化为现实的生态行为,增强生态服务能力,尤其是重视饮用水源的环保以及生态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农业的发展等问题,如怎样运用生态科技,增强绿色农产品和粮食的安全保障能力问题等。三是“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问题。包括如何清晰界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等范围,如何适度“围填”,合理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观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如何有效彰显东部临海原生态湿地的自然魅力和观光价值等。四是新兴产业的集约开发过程中关于生态保护的新课题的前瞻性研究问题。对新兴产业如海洋业、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物流、旅游、服务业等可能出现的新的生态问题,如怎样保护水生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等,均有待于投入研究力量,及早制定详规和建立应急预案等。

2、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任务要求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内容丰富,共分9章29节,包括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发展、滩涂开发等,其中第八章专门讲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而纵观整个规划,“保护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思想贯穿始终。它要求: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保护范围,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在开发建设上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显然,规划明确了生态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酝酿已久,2007年通过专家终审并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把牢沿海绿色生态生命线”,“最严格的保护将贯穿盐城沿海开发全过程”,为盐城生态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发出了讯号。

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提升沿海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战略定位之一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要求充分利用滨海临江、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沿海宜居地区。由此,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显而易见,即要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等,树立一种风尚,倡导一种理念,提高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使之渗透人们的衣食住行汇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继而转化为一种具有特殊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最终不仅实现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有力推动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对于盐城,将使得“苏东海滨新城”、“新亚欧大陆南桥头堡,长三角北花园”,由蓝图变为现实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沿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资源问题一直是制约江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对于资源和环境均占较大份额的沿海地区来说,它的自然生态状况在江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可以缓解江苏发展的矛盾,也可能为其带来不良影响,这完全取决于江苏沿海地区能否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能否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保障生态空间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等。这就要求沿海地区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使科学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站在江苏甚至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决策和规划。只有建立在完善的生态文化体系下的开发战略,才是科学的、合理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其前景才是广阔的。这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

 

三、着力培育和打响富有沿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近年来,为弘扬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江苏沿海地区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建设生态文化方面已进行了有益尝试,如盐城方兴未艾的全国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生态农场的创建等,尤其是生态市建设已成为盐城现阶段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2006年,盐城市9个县(市、区)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盐城最早在全省将生态创建推广到农场,大丰最早在苏北实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但要建立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培育和打响富有沿海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仍任重而道远。

1、以强化生态意识为起点,着力营造生态文化氛围

生态危机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生态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播和普及,因此,广泛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价值观念是建设生态文化的点。第一,要强化决策者、管理者的科学执政理念。重视党政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的生态教育,强化“环境就是资源、财富和生产力”的科学理念。以党校、文化场馆和生态基地为阵地,将生态教育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发展和改革、环保、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领导和重点企业领导的必修课,提高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生态文化素质;以高层论坛和生态专题研讨为载体,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促进其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化为政府和企业的自觉行第二,普及生态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和谐为核心的现代生态文化观、伦理观和美学观,唤起公众的生态良知;建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展览馆利用国际湿地日、世界水日、气象日、地球日、无烟日、环境日、动物日等生态纪念日,宣传普及生态科学知识。使生态文化的熏陶“从娃娃抓起”,重视青少年的生态文化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农民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良好的生态生产行为提倡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提倡绿色消费第三,要加强地域生态文化成果的对外宣传。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举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大会发言中将大丰市的《沿海地区对滩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案例,推介给世界各国首脑,使大丰的生态市建设在世界产生一定影响,吸引了许多国际专家、学者来大丰考察。2005年6月,全国首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揭牌。盐城曾有不少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表彰或作为经验被高层研究会议宣传推介。加强生态建设成果的对外宣传,可有效提高地区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地方综合发展。

2、以规划对接研究为重点,提供生态文化智力支持

科学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政府要建立“智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组织专家和智囊团,同时集中社会智慧,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以科学创新思维研究制定本地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政策,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盐城拥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8.83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7.14%,而盐城地区单位国土面积排污量为全省最低;另外盐城处于淮河流域下游,上游排污已对其环境质量带来严重威胁。可见,盐城沿海5县(市)为国家和省的生态保护既作出了积极贡献,也长期付出了无法估算的经济代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调节区域环境付出与收益脱节,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应积极争取将盐城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以提高湿地生态保护水平,维护保护区群众的经济权益。建立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研究机构,加大对区域性环境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鼓励生态环保产品和生态文化项目的研发、应用,推进生态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使得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元素融入到沿海经济的发展之中。

3、以生态城市创建为契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灵魂。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沿海开发要遵循“依港兴工、以工兴市、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盐城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中则将《沿海环保规划》列为九个专项规划之一,其理念定位为“生态立市,工业兴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海洋强市”。其发展战略则强调“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科学开发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走开发与保护并重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培育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区,构建生态型经济结构;积极创建生态城镇、示范村和社区。根据“盐城生态市建设”2006-2015年的各阶段目标,到2015年前,盐城市将建成国家生态市。目前该市9个县(市、区)均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建成1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但离国家生态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契机,倡导“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以创建清洁节约型企业,生态镇村、社区、农场等“绿色系列”活动为群众性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每个家庭、公民在践行生态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4、以历史生态文化遗产为载体做大做优生态文化品牌

一定地域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自然文化有机相融的。要善于研究沿海地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渊源关系,从史书典籍中深入挖掘富有生态意义的掌故、典故以及人文故事等,例如,盐城驯鹤姑娘徐秀娟为寻找飞失的天鹅而献身的感人故事,一直在中国大地被深情传唱。曾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多德斯韦尔女士在纪念她的讲话中曾说过未来世界的命运不是由武力和经济实力决定的,而是依赖你与我、人类与生物之间爱与爱相连、情与情相牵而铸成。我们对周围生灵的宽容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筑就我们的未来世界。今天,我们向徐秀娟烈士致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我们携手实践上述价值。类似这样动人的生态故事以及富有哲理的生态格言,完全可以通过文学、影视、戏剧、书画、摄影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或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广泛再现和宣传。这将有助于普及生态教育,树立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着力培育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如“东方湿地之都”、“百河之城”,以及中国盐城海盐文化节射阳丹顶鹤文化艺术节、建湖烟花杂技艺术节、亭湖枯枝牡丹节、大丰国际麋鹿节等节庆品牌。这些文化品牌饱含湿地文化、生态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精髓,已深深融入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地域的象征和标志,并与当地经济特色融为一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展示平台。

5、以发展生态旅游为纽带,扩大生态文化社会效益

盐城海洋、湿地、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利用盐城湿地景观、历史文明遗存,发展海盐文化、乡土淮剧文化、麋鹿丹顶鹤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水乡文化、新四军与根据地文化、民俗和民间艺术文化等,可带动盐城生态旅游业的大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择优布局重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旅游新基地、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带。事实上,盐城早已筹划建设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将丹顶鹤生态旅游区、麋鹿生态旅游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弶港海滨、射阳河口、灌河口游览区连成一体。努力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天然平台,如建设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里下河湖荡湿地风景区,展现“水乡泽国”的旖旎风光,以及市区已建的生态旅游景观景点,如“中国盐城海盐博物馆”、“盐渎公园” 、“水街”等。正在兴建的“盐龙湖”将兼具饮用水源生态湖和旅游观光湖的综合功能。另可在海滨建设大型海洋水族馆、海上游乐世界等。

6、以规范生态行为为目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生态文化建设必然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环境执法,完善监管体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2006年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是指导当前沿海开发中生态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十五”期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和修订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专门法律。2003年9月1日,《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国家把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沿海地区也相应制定了一些制度和法规,如盐城的《关于开展生态市建设效能监察的意见》曾被国家环保局转发。但为适应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仍需要大量更配套更切合实际的政策早日问世。当前就应制定《江苏沿海地区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启动责任追究和社会监督机制。明确行政责任,对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公务人员违法作为或不作为,造成危害公民健康或使其环境权益受损的,要追究刑事和民事赔偿责任。加强政府监管,如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其中“到2020年围填270万亩海域滩涂,20%用于生态用地”的宏观调控,以及生态用地“重点用于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沿海防风林、护岸林草建设,维护生态平衡” 的有效监督等。建立监督举报制度,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公开环境管理质量以及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和个人,利用媒体曝光。

出台政府经济和考核激励机制。近几年,省、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江苏省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盐城市科学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等。《盐城市十类重点生态工程项目2005年度建设任务分解方案和考核办法》和《盐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7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曾被国家环保局转发。但要将考核细则落实到位,而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要将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等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在发展规划中先考虑环保产品等。

总之,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进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合理保护”的原则,将生态文化建设贯穿沿海开发的全过程,筑牢沿海绿色生命线,盐城乃至江苏沿海开发必然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经验之路,创造出生态有价的绿色GDP,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态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0日。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14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4-5页。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1-37页。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25-257页。

6、刘月月杨洪海陈浴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解读》,《中国建设报》2009728日。

7、杨章怀:《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南方都市报》2009611日。

8、钱俊生:《十七大报告解读: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半月谈》2007年11月。

9、王杏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4月。

10、李静睿:《十七大报告首提“建设生态文明”》,《新京报》2007年10月17日。

11、周鸿:《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中国环境报》2007年3月26日。

12、李蔚:《沿着生态文化的阶梯而上》,《今日早报》2003年6月1日。

13、唐彬梁红:《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新方向》,《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

 

注:该论文发表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入选200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组织的建国60周年理论研讨会,收入《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荣获中共党史研究室“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党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选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盐城沿海开发研究》一书。

【打印本页】【关  闭】
主办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盐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盐城市世纪大道21号
苏ICP备09024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