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动态 盐城党史 盐城方志
当前位置: 首页 > 盐城方志 > 民俗风情 > 盐城民俗
传统节日·春节
来源: 时间: 2015-06-11 浏览次数: [ ]
 卢富斌  宋金祥 
 春节为农历一年的开始,盐城民间俗称“过年”。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当在没有月亮的黑夜里就跑出来吃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它都要吃。因此,人人非常惧怕,不敢惹它,所以有不少的人就被它吃掉了。长此下去,这个怪物闹得人心惶惶。一天,村里一位80多岁的长者想出一个主意:全村人联合起来,准备好火把、木棍、刀枪等一些进攻性的武器,专等“年”出来,就全力对付、征讨它,同时还要敲打锣鼓,燃放鞭炮助威。这一招果真奏效,“年”被打死了,人们欢欣鼓舞。后来,大家在每逢最寒冷又没有月亮的这一天,就兴高采烈地燃放起鞭炮、敲锣打鼓地庆祝这个战胜“年”的日子,并把这一天叫做“过年”。

  古人把一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也叫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 中说: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 以孟冬之月为正月。 “正”宇,本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字,然而盐城人却习惯地念成“征”。据说源于秦始皇称帝,他姓嬴名政, “政”与“正”两字读音相同, 为避讳,遂下令将“正月”念成“征月”,后来就被沿传于后世。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是在汉武帝时期, 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 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 自汉朝到清末,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盐城人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 1月1日为新年的元旦。由此,盐城民间为区别农历和阳历,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1)春节称呼的由来

  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人民既勤劳勇敢,又善于开动脑筋,寻根追源, 民间有一种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名叫万年的青年人,看到当时节令混乱,一心想定准节令。他根据树影移动现象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 但到了阴雨天,就无法测量了。于是,万年又根据山崖泉水下滴现象, 动手设计出一个五层漏壶。年复一年,万年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国君祖乙知道此事后龙颜大悦,便为万年在天坛前修建一座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他能测准日月运转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创建历法, 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年研究历法成功了, 他在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一天, 国君祖乙亲自来到日月阁, 万年说:“现在正是第十二个月届满, 旧岁已完, 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万年甚为高兴, 又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继任国君为纪念满面银须的万年功绩,便将太阳历封为“万年历”, 称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在盐城民间过年的时候, 多数人家总要挂上寿星图。传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万年。这就是盐城人至今仍在传诵着的春节名称的来历。

  (2) 忙早

  春节前的农历十二月被称之为腊月。旧时,自腊月初起,盐城民间就忙着舂糯米粉、磨面;过了腊月半,开始蒸糕、涨饼、炒炒米,这个时候,城乡市场活跃,熙熙攘攘,热闹不已,店摊上,有吃的、有穿的、有用的、有玩的,琳琅满目。年糕上打上红戳,年画春联、烟花爆竹、灯笼香烛等喜庆用品,应有尽有。腊月二十日以后,不论大家小户都要购买香烛、鞭炮、钱粮纸和菩萨像,谓之“请年货”。富裕人家将要采购的枣子、红白糖、油炸果、大糕、栗子等写在纸上,称为“打年货单”。中户以上家庭杀猪宰羊。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买鱼;在盐城西乡一带, 还有抢买鲶鱼的习俗, 取意“年年有余”。以上这一切准备活动,统称为“忙年”。有首民谣颇为形象地描述岁前“忙年”情形: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掸尘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 去割肉; 二十七, 杀鸡鸭; 二十八, 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熬年通宵旦。

  (3)送灶接灶

  盐城把送灶和接灶合称祭灶,春节便从祭灶揭开序幕。 民间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 “灶王爷” 的神位。 有的人家称这尊神为 “司命菩萨”,有的则说他是“灶君司命”, 不管怎么称呼,都认为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府君”,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 因此,他被作为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这是一项影响很大、民间流传很广的习俗,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就是说的农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对祭灶,盐城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 之说,即官府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船民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活动。

  讲究的人家,在火灶房的北面或东面设有灶王龛, 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则把神像贴在墙壁上。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 “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或“人间司命主”、 “天上奏功臣”、 “司命灶君” 等文字, 两旁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据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对送灶神的仪式,盐城人称之为“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给灶王爷之手。 由此可见,灶王爷的汇报对一家人利害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送灶  旧时,境内除东区一带没有送灶和接灶的习俗外,广大城乡居民,年前均要祭灶。盐城民间称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为“小灶”,而二十四日送灶为“大灶。”一般人家送灶时均要在灶房里摆上桌子或在家堂菩萨前焚香点烛,陈设供品,供品主要有猪头三牲或豆、粮、杂谷,还有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据说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意思是让他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抹在灶王爷嘴边四周,要他“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然后,用柴篾别成“马形”和喂牲口的草料,连同旧灶君神像一起,裹在“钱粮纸”里,在灶前或家堂菩萨香炉前一起焚烧。有的人家还在“纸”和“马” 中间夹放大米、茶叶和蒿草,作为灶王爷和他的“坐骑”登天的“路粮”。焚烧时,全家人都要跪拜叩送,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接灶  盐城民间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与过年看作有密切的关连。送灶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带着这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并引导其他各位神仙一同来到人间, 过完年后,其他诸神再度升天, 只有灶王爷长期留在人家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接神”, 对灶王爷来说叫“接灶”。 “接灶”仪式简单多了,—般在除夕,到时把新的灶王爷神像贴上去, 叩拜, 放鞭炮,称之为灶王爷“换袍服”。

  对灶王爷的来历, 盐城民间传说源远流长,普遍认为灶神的资格在诸神中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 他已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古书《礼记·礼器》 上面说: “颛顼氏有子曰黎, 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也记载有:“灶有髻。”对此, 司马彪注释说: “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 中又记:“月晦之夜, 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对这些记载,盐城民间大多数地方视为祭灶神的来源。还有的地方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也有 的说是神农氏的“火官”; 亦有说是“黄帝作灶” 的“苏吉利”;甚至有的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4) 掸尘

  送灶以后,盐城民间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即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晚上止,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做“掸尘日”或叫做扫尘日,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居住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特别在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大家小户都要用长柄扫帚掸掸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 同时,人们还要去理发、洗澡等。

  对于掸尘(扫尘) 的由来,盐城民间有一个说法,古时候的人认为人的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跟随人的行踪。据说这三尸神是个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小人,常在玉皇大帝面前造谣生事,丑化人间。有一回,三尸神谎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玉帝大怒,降旨查明此事,对怨忿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在其屋檐下让蜘蛛张网遮掩作为记号,再差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斩尽杀绝。三尸神这个家伙便乘此先期下凡界,在每户人家屋檐墙角上做个记号,好让王灵官识别,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行踪,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议对策,动员各家各户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要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王灵官下界查看不是三尸神说的那样,赶回天庭,将民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押审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由此, 人间一次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谢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降祥,所以民间掸尘(扫尘)总在送灶以后开始,一直忙到大年夜。盐城“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的习俗, 由来已久,早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 因 “尘” 与 “陈” 谐音, 掸尘浆洗,辞旧迎新,寓意除陈年之“晦气”, 以求新年之福星高照。

 

 

(5)贴春联 贴年画 贴喜纸

  盐城贴春联、贴年画、贴喜纸早已形成了习惯,每逢春节期间,到处能见鲜红的春联。旧时,春联多是临时请人用大红纸书写, 内容讲究门第身份。 同一户人家, 贴在大门、 门框和房门、锅屋门上的对联内容也不相同。大门框旁普贴“开门大吉”,大门对面贴“对我生财”,还在红纸方块上写“斗大元宝” (见图1)、“黄金万两” (见图2) 和“只见财来” (见图3)、“招财进宝” (见图4) 等,贴在室内的板墙或大件家具上。农家在饲养的耕牛角上贴“龙虎斗” (见图5),寓意耕牛在新的一年里“生龙活虎”,猪圈上贴“猪大如牛”,水田风车桅杆贴“大将军八面威风”,车水的槽桶上贴“二将军一响水到”。


  对春节贴春联习俗的由来,盐城民间较为广泛的说法是,春联最早源于桃符。据说,在东海度朔山上,长着一棵大桃树, 蟠曲三千里, 它的树枝伸向东北方向的鬼门, 山上的各种妖魔鬼怪出入都要经过这座鬼门。玉皇大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差遣神荼和郁垒两个神仙把守。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读法,神荼读作“伸舒”,郁垒读念“郁律”。两员神将恪尽职守,专镇恶鬼。从此,便引伸出鬼怪怕桃木的说法。从春秋起,每到年节,人们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 挂在门的两边, 叫做桃符, 以示驱灾压邪。纸张出现后,人们便以纸代木,这样就演变成了纸画的门神或题写压邪祈吉的言辞,此俗逐渐发展,从中分化出了新年贴春联的习俗,相传盐城最早的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传说这是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要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上两句吉语贺岁,然而这位国主不满意辛氏作品, 以其词不工, 就自己提笔写下的。此后,文w 学士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题写春联风气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据说,对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 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有一年春节将临,在大年三十晚上前一天,他下旨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第二天,他微服出巡,观赏民间春联,发现有一家阉猪的没有贴春联,听说主人既不识字,又没有请人代写,便欣然提笔写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阉猪人家幸得御笔,将它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天烧香敬奉。从那时候起,春联广泛流行起来。在盐城常见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通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

  过年的时候,盐城民间除了贴春联外,还有喜爱贴年画的习俗,年画或悬于中堂,或贴在“夹山板”上,多为《福禄寿三星》、 《天宫赐福》和《迎春接福》 等; 水缸上贴有 “鲤鱼图”,象征年年有余(鱼);在稻囤“米缸” 上贴丰收图案,象征五谷丰登。猪圈、羊圈贴上六畜兴旺图象,象征牲畜健壮。

  贴年画的习俗,据说是因受明朝朱元璋皇帝提倡春节贴春联的影响而随之盛行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后来,人们把年画和日历结合起来, 发展成了挂历。至今,盐城人在春节前夕常常有互赠年画或挂历以贺新年的习惯。

  贴喜纸与贴春联, 盐城民间差不多同时进行。喜纸多为大红纸镂空而成,镂空图案比较灵活,一般以“福”、“禄”、“寿”、“喜”、“财”等吉祥文字为主。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镂空为“抓革命促生产”、 “要节约闹革命”等毛主席语录。喜纸都贴于门头(一般为5张,称“一副”)、窗头、灶头等处。现时,贴喜纸常见于农村人家。

  (6)贴福字 福字倒贴

  逢年过节,盐城有一种贴福字的习俗,普遍喜欢在门楣上、箱柜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故意把“福”字倒贴, 寓意“福到了”,讨人家说个吉利话。

  贴福字由来已久。盐城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姜子牙的老婆是个败家子的命, 到一家穷一家。在姜子牙封神的时候,他老婆对姜子牙说:“老头子呀,人家都被封了神,你为什么连家里的老婆也不封呢?”姜子牙说道: “你到一家败一家,封你有什么作用呢?又有谁喜欢呐?”然后,姜子牙顿了顿接着又说: “看你这种诚恳的样子,我就封你为穷神吧”。姜子牙还特别交代他老婆不能去有福的地方。姜子牙老婆虽说不高兴这个“穷神”封号, 心想封个神仙比不封的好,穷神就穷神吧。这事由此传开了。老百姓怕穷神上门,就写了个“福”字贴在门上和窗上,意思是阻止“穷神”进来,确保家业不败。每逢春节来临贴福字便成了一个民间传统风俗。

  对“福”字倒贴,盐城也有个说法:清代恭亲王府的管家为讨主子欢心, 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家丁贴在库房和大门上。然而家丁不识字,将“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非常气恼。管家生怕火烧自身,便灵机一动,慌忙连声说道: “奴家常常听到人家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 了,乃是大吉之兆。”福晋一听,也觉得管家说得合情合理,不但不怪罪管家和家丁,还各赏了他们二人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人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想过往行人或小孩子念叨几句:“福到了”! 以图吉利。

  (7) 贴财神
  过去,腊月二十日以后,常有送“财神” 的主动登门,先说些诸如“你家今年好,财神来进宝,五谷十分收,金银用不了”之类的吉庆话;接着用自备的浆糊把已印好的财神菩萨像(有时是象征万事如意的葫芦图案) 贴到门头上, 以示驱灾避邪,保家平安之意,到正月初四或初五以后,再来索要糕饼。

  盐城民间传说,财神姓起名公明, 曾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统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 和“利市仙官” 四个部下,这四个部下职责都与财有关。又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还能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对冤屈的,他会主持公道,人们要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因此民众把赵公元帅看作财神了。盐城民间还认为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 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然不同,却都各有财发。

  (8) 辞先压岁

  每逢农历腊月三十日或月小二十九日,盐城民间都称之为“三十晚上”。 旧时, 在家堂菩萨前的神案上,要安放“供饭盆” (亦有称“聚宝盆” 的), 内置白果、 青梅、 红丝、 果枣、 大
 糕, 又用松枝叶插于盆内,让松枝夹着花生、果枣,剪贴纸钱粘其上,称为“摇钱树”,意欲讨个吉利的口彩。 中午, 全家人以半荤半素的菜肴、米饭、圆饼等祭祀亡灵, 口中念念有词,焚化纸钱金箔,行跪拜大礼, 名曰 “辞先”。下午,用芝麻秸贴包黄纸插于灰堆上,名曰“封堆”;用彩色纸包裹花木于家前屋后, 名曰 “封树”;到祖坟上烧纸, 叫做“给死人送压岁钱”。舂米的瞧臼里要放“压稻”, 石磨盘里要洒上“压粉”。晚上,全家人团在一起吃“压岁酒”,亦称吃年夜饭,这是每家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子,全家围坐,共吃团圆饭。席间,那种亲情融洽、气氛愉悦难以言表。这顿年夜饭,盐城也有人称“合家欢”,或叫做“守岁酒”。这是各家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除夕之夜,不管相隔多远,工作多忙,都想赶回家, 团聚团聚,实在不能回家的, 家人也会为他空出—个位子,表示与之团聚。

  守岁习俗, 在盐城民间早已形成, 以表示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对即将来临的新的一年美好希望。有的地方还把年三十守岁,称之为“熬年”。据说,这样做会驱赶一切邪瘟病疫,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人们在这个“—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的夜晚,欢聚—堂, 嗑嗑瓜子,吃吃葵花, 剥剥花生, 尽情享用糕点瓜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有说有笑。 当地还有爬门板的习俗。个子长不高的未成年男孩. 三十晚上爬门板可以长高, 一边爬, 一边说:“板门爹.板门娘,我长得和你一样长, 你长高了无处用,我长高了带新娘。”

  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 家中长辈—般用红纸包好钱,送给儿孙, 以示祝福; 但有的是在春节这一天早上给晚辈钱, 称足”压口袋”, 表示新的一年不缺钱。所有这些,盐城统称尊长给“压岁钱”,其用意在于镇恶祛邪,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最早的压岁钱,盐城管它叫压胜钱。这种钱在市面上不能流通, 只是一种佩带物品, 表示吉利、避邪。到了明清年代,盐城人家压岁钱大多用红绳串着; 民国以后, 用红纸包上一百文铜钱,寓意“长命百岁”, 有些人家给成年晚辈压岁钱,一枚大洋, 表示“财源茂盛”“一本万利”之意。使用钞票以后,家长喜用新钞,最好是连号的,做压岁钱, 象征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的意思。

  建国后,随着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那些祭灶、辞先、压岁等旧俗逐年减少,但忙年、购年货、吃团圆饭和长辈分送压岁钱之风尚存。绝大多数家庭,在守岁时观赏电视台播放的除夕晚会文艺节目,候听新年钟声,到时候,爆竹声震响天宇。正如王安石的《元日》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爆竹” 的由来,盐城民间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在年三十晚上,凶神恶煞的年兽突然窜到人间,吃掉了许多人。然而,一对坐在挂红布窗帘房间里的穿红衣服的新婚夫妇和在庭院里围着竹杆燃烧的火堆玩耍的孩童幸免遭灾。传说这种怪兽很害怕红颜色和通红的火光以及火堆里竹杆燃烧发出的“啪啪”爆响声。所以每到岁末年初之时,人们贴红纸、挂红灯、放爆竹,驱赶年兽。另一种说法是,远在2000多年之前,正月初一、鸡叫头遍,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家院子里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来逐退瘟神恶鬼。后来随着火药发明, 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的火药燃放物,有单响和双响之分, “爆竹”改名为“爆仗”。再后来,人们把许多小型爆仗像长鞭似地串在一起, 又称之为“鞭炮”,使之点燃,响声不绝。

  (9) 敬神拜年

  正月初一,盐城民间称“大年初一”,春节早晨,开门大吉,人们早早起来放爆竹,称之为“开门炮仗”。旧时,家主先起身还要燃香点烛,请紫微星下界保平安。据说, 紫微星功劳可大啦,他帮助民间降魔除妖, 消灭了极其凶猛的、作恶多端的年兽,拯救了人们。乡间殷实人家在大门口上都要高悬大红灯笼, 在天井里烧“斗香”,一早还去土地庙争送“敬头香”;城镇居民一般也要敬天地, 鸣放“开门鞭炮”; 儿童和少年起身后必须先吃开口果,方可说话,早饭要吃圆子茶, 又称“大元宝”, 寓意既团圆又发财;家里人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 邻里间见面便相互道喜,互贺“健康长寿”、 “精神朗朗”、“生意兴隆”、“恭喜发财”、 “万事如意”等等。登门拜年,以少年儿童最为活跃,他们成群结队挨户叩拜, 主宾赠以花生、糖果。 还有大人同来,除送“小元宝” (指花生、糖果)外,还吃“元宝茶”(一般为红枣茶)。普通成人之间的互拜,仅限于倒茶递烟, 款待要比平时热情。现时,机关、 团体、企事业单位聚在一起, 开个“团拜会”,亦称拜年。

  拜年习俗在盐城行之已久。民间有一种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凶恶的怪兽,每逢腊月三十晚上, 窜出来掠食噬人。人们只好放些肉食在门外,供年兽饱餐以后扬长而去,待到初一早晨,大家开门相见,拱手作揖,祝贺道喜,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兽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广泛流传开来。

  年初二, 即春节的第二天, 盐城民间兴姑娘、女婿一同回娘家探亲。相距较远的亲友也于这一天相互拜年,送往迎来,相当热闹。主人要主动递烟敬茶,客人要表示礼貌和亲热。客人如果带“年礼”来, 主家则在送别时需要 “回礼”。若双方或一方有小孩,对方要给小孩子红纸“喜包”,或直接将钞票塞进小孩口袋里,双方都有小孩子,包钱数目可以不等,但一定要送,名曰“热吵帐”。从今天开始,一些人家置办酒席,亲友聚首,做“春叙酒”。 “春叙酒”至今仍沿袭于世。

  “财神日” 是盐城民间对正月初五的俗称。这一天各行各业开始营业。相传、财神菩萨要走遍万户千家,所以一早就要点烛敬香, 供奉圆子茶,有的经商者自初四晚上起,整夜不睡觉, 以“抢接财神”, 大吉大利。农村和一些集镇,还常有人头戴乌纱,脸覆面具、身穿官服,挨户跳跃表演讨要糕饼,名曰 “跳财神”。玩麒麟的,也在这一天为最多。因为本地初五过后,年事基本结束,主家再看到这些讨要者就可以不给了。

  新年佳节,男女老少尽情欢娱,妇女儿童打扮得花枝招展,俏丽动人, 热闹非凡的过年景象将持续到初五六,才逐渐趋于淡化。但仍有许多人还在相互走动,他们之间的气氛都要比平时客气,还要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俗话说: “拜年拜年,花生向日葵;拜年拜节,拜到黄豆串叶”。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政府提倡破除迷信,在春节期间组织文艺宣传队,到村头巷尾扭秧歌,打莲湘,荡湖船,唱小戏,敲锣打鼓,鼓动宣传,登门慰问军烈属,后相沿成俗。半个世纪以来,盐城城乡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步被淡化和减少,而一些传统的有益活动仍被继承下来。如传统的文娱演出形式有荡湖船、打花鼓、打莲湘、挑花担、唱麒麟、舞狮子、舞龙、扭身歌、踩高跷、玩马戏、魔术等,在大街小巷演出,使街头巷尾游人如织,城镇剧场、电影院也竞相开放,更增添了节日欢乐的气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春节期间,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以及看望老同志和港澳台胞眷属等活动也逐渐成了新民俗的主要内容。

 

 来源:中国盐都网
【打印本页】【关  闭】
主办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盐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盐城市世纪大道21号
苏ICP备09024546号